您当前的位置:热点 > >正文
美国正式下达逐客令?驱逐4000名中国学者,美国到底要干什么?

时间:2023-08-05 18:51:56   来源:互联网

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击右上方的“关注”。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,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紧跟美国脚步,德国也开始禁止中国公派留学生求学,美国的舆论污蔑攻势正在全面包围中国学术圈。

7月27日《南德意志报》报道,德国教育界正在开展一场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改革活动,以世界知名学府纽伦堡大学为首,一些高等院校已开始公开拒绝中国留学生的申请。

作为这场风波中最早摆明立场的学院,早在六月份时,纽伦堡大学就在内部教务通讯中进行了通知,称“为了降低高等学府内科学间谍活动的风险”,校方决定无限期暂停与“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得主”的合作。

这并非德国单方面的动作,今年更早时间,英国方面也进行了类似的制裁活动,作为一切的主导者,美国在今年已累计驱逐了4000名中国学者,公然指责我国留洋科研人员为间谍。

这一切的背后,毫无疑问,又是一场新的“技术封锁”。

公派留学与报效祖国

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,简称CSC,是国家针对现代优秀人才,提供海外深造资金支持与对口工作帮扶的专项部门。

CSC常年为科研方向的求学人才,尤其是硕士以及博士提供半资乃至全资留学费用,实际上CSC留学生就是国家的公派留学生,只是需要求学者自己申请国家补助,而非国家主动挑选人才送往海外深造而已。

美国之所以如此针对CSC背景的留学生,主要是因为通过CSC渠道留学的学生,大多集中于实用科研领域方向,并且绝大多数都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参与工作。

根据规定,凡接受CSC奖学金出国进行学习的留学生,在毕业后必须回国就业,至少在国内参与工作两年,两年后不再进行额外限制,但是若违反规定,拒绝回国就业,则必须向国家赔付学费以及30%的违约金。

这项规定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资金,防止上世纪末一些公费留学生移民国外,国家的投入被浪费的情况再现。

在实际实践中,其实相对宽松,因为除了一些项目科目较为严格的专业以外,通过CSC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并不要求一定要到指定单位就职,自由度很高。

这一政策很好地确保了高端人才资源的流动反哺,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为我国的高新技术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,自然也难免被美国忌惮。

人才的流动

二战结束以来,美国始终有着一种隐性优势——低人才成本。

在美国扮演“民主进步榜样”的岁月里,经济与技术高度发达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尖端人才前去学习、创业、定居。

这种源自国家综合实力以及文化宣传的隐性优势,多年来始终维护着美国的形象与发展,当然这一优势同样是需要成本的。

赫鲁晓夫和尼克松

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赫鲁晓夫就与尼克松发生过著名的厨房辩论,双方为了证明各自的制度更具有优越性,不断向对方陈述着人才乃至普通民众能享有的福利。

在那个与苏联直接竞争的年代,美国能让一个普通工人每周正常工作,就能养活一家五口,而在苏联解体后,失去竞争对手的美国,觉得这方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,开始大踏步地后退。

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会在他的任期内着力改革美国的医保,因为当时美国的居民医疗保障已经低到了无法与巴拿马相比的地步。

这种隐性优势至少残存到了本世纪初,在九十年代时,留学生定居美国改换国籍的现象按比例来看十分泛滥,但随着中国的国力提升、美国经济波动债务膨胀、枪击案等混乱状况浮出水面,近年来人才归国的流动情况十分常见。

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积累,可以不惧自身人才增速缓慢的问题,但却无法接受,高端人才为中国建设出力的结果,才有了捏造间谍指控,遣返中国研究者的这几桩闹剧。

任何人都知道,如果真的是间谍,只有抓起来进行审讯的道理,而绝不应该是将人驱逐。

紧急止损

与英德等国拒绝接受CSC背景的留学生申请不同,美国的遣返行为其实已经是破坏式的自我止损了。

毕竟前者只是拒绝了尚未上马的潜在学科研究项目,哪怕CSC统计的与英德方面合作的180余个博士研究生项目和290余个硕士研究生项目全部废弃,对于尚且没有展开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两国来说,这都影响不到治学层面的根本利益。

没有展开的项目,自然没有沉没成本,也不用面临失去项目骨干后的失败问题。

但美国就不可同日而语了。中国籍以及华裔的研究者,凭借其自身高超的能力,往往能在各个头部企业和研究中心任职,参与的项目普遍级别与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

钱学森

上世纪如钱学森等归国科学家就是最好的证明,钱学森本人就是NASA的创始人之一,华人尖端人才的力量可见一斑。

美国忌惮中国籍研究者,害怕他们盗窃“美国的领先技术”,回国后发展中国的尖端产业,于是“防患于未然”,提前将他们开除遣送,这种行为势必会导致被遣送者所参与的项目的停滞。

这种“止损”究竟能否起到作用是很存疑的,放弃项目所制造的无效成本很有可能与“消灭潜在危机”的价值完全不匹配。

但过往经验的教训又让美国认为,必须进行这样的操作,杜绝新的“钱学森们”诞生,于是即便得不偿失,他们也这样做了。

张首晟

科学并非真的无国界

1980年,年仅十七岁的张首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。

他早年家贫,父母无力供养他上学,他只读到了初中便已无法继续学业,但在十三岁那年,他在一场小竞赛中表现惊艳,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了地方上的学资补助。

15岁就破天荒地,在主要靠自学的情况下,提前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,绝对的顶级天才。

20岁时他便拜入杨振宁门下,之后在中美两国都获得了科学院院士身份,在业内建树颇多,拥有无数奖项与专利。

这样一个在业内德高望重的技术大牛,竟在2018年12月1日在自己的家中“因投资失败”跳楼自杀。

张首晟

据信张首晟在此之前就已与华为有着密切的联系,双方早在洽谈合作事宜,在死亡前半年,张首晟任职的弗斯坦大学十余次拒绝接受他的辞职申请。

在他死后,华为方面出面为他吊唁,称其对5G的研发作出了贡献,他的导师杨振宁也在第一时间发声惋惜,称其为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。

美国的调查以“投资失败”草草结束,但张首晟自己创立的投资集团至今仍在运营,一亿美元的账面亏损在那个区块链正以最高速发展的时期,竟能压死一位顶尖科学家?

种种迹象表明,张首晟“自杀”的背后隐藏着阴谋。

中美对抗日趋明显

在美国遭遇不测的中国科学家又何止张首晟一人。

2006年,天津大学特聘教授、生物学家姚庆伟被美国司法机关非法扣押,美国至今没有出具逮捕他的证据。

2008年,军事计算机领域专家、顶尖数学家任伟,在美国参加学术交流会后“自杀”,年仅26岁。

2009年,中科院热核专家、核工程领域先锋、核潜艇技术专家肖翔,在巴西完成学术交流后,在飞往法国参加会议的路上遭遇坠机,离奇身亡,坠机原因至今未知。

2019年,知名病毒学家邱香果在加拿大被捕,与自己的学生一同被驱逐出了微生物实验室。

美国针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封锁与扼杀计划,早在多年前就已铺开,只是如今才真正将矛盾摆在明面上罢了。

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,但美国总是能为了遏制他国力量发展做出无底线的行为,这方面甚至连美国自己都承认,在CIA解密档案中,存在着很大一部分“刺杀科学家”的卷宗。

在二战时期,害怕纳粹研发出核弹的美国一度考虑过刺杀海森堡,但最终执行计划的特工基于自身的判断没有开枪。

战时对敌国的科研项目进行扑灭尚且可以理解,但在和平年代,这种行为无疑是十分可耻的。

结语:

事已至此,惋惜已没有什么用。

正如前文所言,美国的行为存在止损因素,驱逐中国籍科学家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研究造成损失,而中国现在需要做到的,就是抓住这个机会,妥善安置被驱逐的科学家,重建他们的研究。

毫无疑问,一旦这方面的工程能够落实,中美科研会呈现此消彼长态势,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的科研体系,为科研人员提供合理的研究环境并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全,才是我国下一阶段尖端技术攻坚的重中之重。

美国堂而皇之地将学术攻讦带入了科研中,中国难道会真的因此陷入消沉吗?绝无可能!

标签:

精心推荐